貿易與銷售

搞懂三件事,國際貿易非難事

你想過要自學國際貿易嗎?

網路上浩瀚的資訊,教科書數百頁的內容,海量的知識與考題,是不是看了幾頁就迷路了呢?

難得接到一個來自國外的機會,可能是一個詢價,或是一個工作邀約,甚至是一個創業機會,這個時候缺乏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能,是不是讓你因而縮手不敢掌握這個機會呢?

假如我跟你說,建立國際貿易能力非常簡單,只要抓對重點,只學立刻用得到的東西,其他以後遇到了再邊做邊學,你願意給自己一次機會嗎?

我完全同意,跟國內交易比起來,國際貿易的對方離你相對遙遠許多,你可能沒看過對方、沒聽過那家公司、沒去過那個國家。基於距離遙遠與互信薄弱,要「做好」國際貿易得涉獵非常非常多的面向,例如語言、業務、財稅、品保、行銷、法律、政治、國際禮儀、跨文化溝通……等,要列實在是列不完。

但是要「開始」做國際貿易,真的需要知道那麼多的知識才能開始嗎?我是一個業務員,全世界用來衡量業務員的最基本標準都是「有沒有賣出去」,而不是腦袋裡有多少知識。同理,一個採購人員最基本的任務是「有沒有買到」,這兩件事情是一體的兩面。

要把東西賣出去或買進來,你只要掌握三件事:錢怎麼付、貨怎麼走、以及責任歸屬。

錢怎麼付

「付錢有什麼難的,不就是把錢掏出來拿給對方嗎?」

與其說難,不如說細膩,由於雙方在不同的國家,彼此的公司規模、關係深淺、財務能力、甚至誰比較需要對方等,都會影響付款的細節。

以時間點區分,在訂貨時、交貨時、收貨時、收貨後數週到數月都是常見的付款時間點,可能全額在某個時間點付清,也可能按比例在不同的時間點支付。

以付款方式區分,除了最為大家熟知的銀行匯款之外,還有許多不同的方式或工具,可以讓雙方在信任基礎不足的情況下仍然完成跨國間的交易。

除了貨款以外,還有衍生的費用例如運費、報關費、各種稅費等。這些衍生費用誰來付、怎麼付、何時付,也是需要掌握的細節。

貨怎麼走

「安安,你好,下單後隔天可以到貨嗎?」

在日常的交易中,我們接觸的多半只有國內的陸地運輸,通常是一台卡車,兩三天內就搞定了。但在跨國的交易中,距離動輒上千公里,時間可能拉長到幾週至幾個月,遙遠的距離衍生出了多種不同的運輸方式組合。陸運、海運、空運、快遞,費用及速度各有不同。一般而言海運最便宜,需要的時間較久;快遞最貴,需要的時間最短。

要選哪一個,還是組合式的走法?要選哪家運輸公司?到了目的地後報關怎麼操作?當地有沒有需要注意的稅務或安全規定?例如而不同國家可能在運輸過程中會徵收各種名目的費用,或有不同的風險,有時看似便宜的運輸方式可能加上哩哩扣扣的費用後變得很貴,或是選了最貴的運輸方式結果貨物還是很慢才收到(例如遇到快遞公司員工罷工),這些都是在貨物的流通過程中需要考慮的。

責任歸屬

一般而言,在餐廳用餐,老闆上菜時把菜打翻,責任算餐廳的;老闆上菜後你自己打翻,責任算你的。這是簡單的交易行為,我們可以用「共識」來規範彼此。但是國際貿易的交易情境中,雙方來自不同的文化,你們的共識未必是我們的共識,運輸距離又遠比從廚房到餐桌遠得多,因此需要用比較細膩的方式預先界定責任歸屬,這就是所謂的國貿條規(INCOTERMS)。

從「貨品出門,概不負責」的EXW,到「包山包海,使命必達」的DDP之間,經過多年的商業規則進化,現在總共只有11種規則,而各行各業常用的大概就5至6種。這些規則除了規範出事要算誰的,遇到稅跟保險誰來付之外,在不同的交易情況下有時某些規則會特別適用或特別不適用,例如三角貿易常用CIF,較不適合用FOB等等,則是在熟悉了國貿條規之後可以變化出的應用。

結語

台灣人是海洋之子,國際貿易的能力就在你我的血液之中。你並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,但只要開始了,你一定會一天比一天更厲害。《抓住海外商機的入門課!零基礎學會國際貿易》現正預購中,我們線上見。

..

國際貿易新手入門

分享這篇文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