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電子報 vs. 在FB發文的互動有什麼差別
2020 Apr 07 貿易與銷售 學習反思
[caption id="attachment_987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1024"] 值得紀念的人生第一次發送電子報[/caption] 昨晚我發了人生中的第一封電子報,對象是在今年過年時曾與我交換email的209位朋友。 原本以為許多人的email大概都只是用來收收帳單,或是用來註冊網路上的各種服務,不太會常常打開信箱。想不到一天過後開信率將近五成,我共收到了17封回信,而每封信逐一回覆只花了我大約15分鐘。 處理完所有回信,又開始使用FB之後,我好像突然懂了一些事情。
第一時間觸及的朋友數
在FB發文的時候,假如你有209個朋友,這些人並不會在第一時間都看到你的動態。因為主頁空間有限,網路資訊無窮,因此FB會透過演算法決定哪些人會看到你的文章,而如果這篇文章能夠帶來有意義的互動,例如不重複的按讚、留言、與分享等,你的文章就可能會被推播出去讓更多人看到。但一般而言,發文初期的觸及人數是遠小於你朋友名單的總數的。為什麼很多人都在說FB這幾年來自然觸及越來越低,而FB似乎沒有要改的意思?有個底層的原因是FB靠賣廣告過活,想要更高的觸及,那就來買廣告吧。 寄email給對方,扣掉技術上的因素,例如被對方信箱當成垃圾信或促銷內容,因而找不到信;或是常常寫無用的東西或亂打廣告疲勞轟炸,使得對方取消訂閱之外,通常能夠極有效的在第一時間就把訊息推播給名單上的所有人。如果你使用專業的電子報服務例如Mainchimp、Convertkit、電子豹等等,除了比較不會被當成垃圾郵件,還可以看到這次寄出去的信開信率多少%、多少人去點了信裡的連結等。看得到這些數據心裡就是踏實,就不用像在FB發文時要憑感覺來猜測現在這篇文章的觸及表現如何。 [caption id="attachment_988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1024"] Convertkit 後臺看到的畫面,一目瞭然這次電子報寄成功幾封,有多少比例的信有有被打開。[/caption]..
中心化程度
假設好友數都是209人,請問在FB發文並回覆每一則留言,跟發電子報並回覆每一封信,哪一個比較難?我原本以為回留言比較簡單,回信比較難;但我在回完17封信之後發現,其實FB發文跟用信箱發電子報根本就超像,只是框架改變,讓我們以為是兩件不同的事罷了。 請想像一個畫面:你在FB發一篇文,底下有很多人來留言,而你針對留言一則一則回覆;另一個畫面是你發了一封電子報,有很多人回你信,你一封一封的回信。你所要做的事情其實很像,就是讀完某人給你的回覆,然後決定是否要回、回些什麼內容。 電子郵件的中心化程度相對較高,不管你發給多少人,每個人都只有跟你做直線式的互動,受眾之間幾乎沒有交互作用,因此這樣的問答往返相對比較聚焦、花費較少時間。例如我昨天發的電子報有17個人回信,我處理完所有回信只花了15分鐘。 FB的中心化程度相對於電子郵件是比較低的,不只是發文者可以回覆留言,每個看到文章的人都可以對該篇底下任何人的留言進行回覆,呈現網狀的互動結構,因此很容易進入聊起來或是歪樓的狀況,但也可能冒出新的靈光一閃,使留言區比本文還精彩。相信大家多少都有發了一篇文,結果耗上一兩個小時還是回不完留言的狀況,而且到底回了什麼事後也想不太起來,因為同時面對太多人,思維一直處於發散狀態。 [caption id="attachment_990" align="alignnone" width="469"] 不只是發文者與留言者的互動,留言者跟留言者之間也會有互動[/caption]對話感
對我來說,這點才是email跟FB的關鍵不同點,而且是email深深吸引我的最重要特點。用email不論同時跟幾百甚至幾千人對話,在收到信的人眼中,我就好像跟他坐在一起說話,彷彿空間裡只有我們兩個人;但在FB的貼文中,回應者會看到我所回覆其他人的所有內容,就算這篇文章只有他一個人留言、只有我一個人回覆,由於這些內容每個路過的人都看得到,因此在互動時的氣氛頂多也只能像是在大庭廣眾下面對面交談而已。 在這次收到的17封回覆中,有10個人專程回信只為了說他好久沒有收到帳單以外的email了,想想自己很久沒收到這樣的信,也很久沒有好好寫一封信給別人了,很懷念這樣的溝通方式,有比較多的對話感及隱私所帶來的安全感。結語
加入FB十幾年來感覺已經用到了一個極致,未來想要漸漸降低對他的社交依賴。 從本週起,我開始嘗試自製電子報「禮宏週報」,以每週寄出一封電子報的方式與大家分享這週的見聞及觸發。不論是讀完內容給我一些回饋,或者是退訂幫我省錢〈使用專業的寄件系統寄電子報是要錢的〉,都非常感謝哦!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