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奪冠不是票房保證?
2018 Feb 28 學習反思
看到一則新聞「偏鄉孩子奪冠回台辦音樂會門票滯銷好失落 師苦笑:迴音會很大」
以多年看表演以及自己實際參與演出的心得,除了基礎的市場區隔、訂價知識、學習行銷工具打知名度等等,最重要的還是「培養觀眾群」。 光是做了再多營銷的點,原本沒有進場看演出習慣的人,就是不會進場。
第一步:演出要令人非常驚艷。
很多個人或團體既想要「玩得開心就好」,又想要「損益兩平」,最好大家都買票來支持讓我做得更開心。天下哪有這麼好的事。要純開心就自己掏錢出來燒,要有收益就把performance拿出來。 我們爭搶的是注意力資源,比較對象不只是當今的表演團體們,還有觀眾可以藉由電影、手遊、netflix、youtube得到的各種視聽體驗。 即使經過多年的苦練做到令人驚豔的水準,也不代表別人就會支持,如前所述,沒有進場看演出習慣的人就是不會進場,我們要想辦法打破。第二步:讓周遭親友知道自己在幹嘛。
平時分享排練點滴或精彩片段,引發他們的好奇;遇到演出時順勢推票或送票邀來看。 送票是下策,沒有自己花錢不會認真看待,常常遇到票卷完售但到場時一大堆座位空著的音樂會,那些空著的座位多半是拿到免費票的人沒有出席。第三步:大量參加友團的演出當觀眾。
以後我們的演出他們也會來看,禮尚往來。 彼此結合會進場的人脈,借力使力將進場看表演的觀眾群做大。 表演者自己養成花錢買票進場看表演的習慣是重點中的重點,如果我們自己都不買票進場,有什麼資格抱怨市場小?此外,很多表演者會直覺上把同業當敵人,認為是搶補助、搶票房的對手,更別說買票看彼此表演,其實這就是路為何走窄的原因。 越多表演團體存在,就能提供觀眾越細分多元的選擇,這塊餅的總量才會變大。而我們去看別人的演出,下次對方基於禮尚往來也來看我們的演出,彼此的觀眾群也可以接觸到更多元的資訊,我們就有更大的機會把這些進門的人留在圈子裡,成為日後的固定購票班底。 為什麼奪冠不是票房保證?因為奪冠頂多算是第一步。 這三步在建構的,是提高淨推薦指數 (NPS, Net Promoter Score)。而在淨推薦指數夠高的情況下,去做各種網路、電台、平面的行銷手段才會看到事半功倍的功效。..
..
支持本站,請點一下網頁顯示的廣告,您的點擊就是對我持續創作最大的鼓勵。
0則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