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反思

成功沒有期限,晚成才是常態:我讀《大器可以晚成》

大器可以晚成

《大器可以晚成》原文書名為《Late Bloomers》,late bloomer 字面上的意思是晚開的花,在英文中用來比喻比較晚獲得成就的人,和中文的大器晚成有相近的意涵。

能夠「英雄出少年」,也就是在很年輕時就獲得可觀的成就,是許多人想要追求的事,而隨著社群媒體的興起,這種類型的人就更成為眾人追捧的對象,嚮往成為的樣子。我也曾是那個多年來到處追蹤神人,希望自己也可以沾到一點邊,但追來追去反而對自己更沒信心的人。

本書作者因為史丹佛的教練看錯他的賽跑成績而幸運獲得入學資格。幸運進入史丹佛並沒有讓他從此一帆風順,他在就讀時不論體育或成績表現都僅是平平。在和室友一起泡圖書館時,室友可以一連讀整天除了上廁所都不離開位子,他讀沒多久就開始翻圖書館收藏的歷年運動畫刊,把每一期每張圖都讀遍了。

修了一大堆營養學分僥倖吊車尾畢業後,從事的是洗碗工、夜間警衛、臨時打字員的工作。接近 30 歲腦袋才「開機」,34 歲那年創辦矽谷第一本商業雜誌時,想到當年的運動畫刊,覺得為什麼商業雜誌就必須都是正經八百的呢?這個想法讓他的刊物一炮而紅,後來一路成為富比士雜誌的發行人。

這本書裡面關於他的豐功偉業只有短短幾頁,更重要的是想探討這件事:明明這個世界上能夠年少得志的人總是極少數,為什麼人人(尤其是許多父母)都覺得必須要早早就有優異的表現?而如果我們從這個坑裡跳出來,可以看到什麼樣的世界?

整體而言現代人的大腦比起以前成熟的更晚,大概 25 歲後理性腦才會發展成熟,但卻更早就開始接受各種測驗,這些測驗的比較基準往往是基於一個在大自然中不存在的數值:「平均值」。這個世界上並沒有平均人,但我們很容易用方便的平均概念來蓋過個體的多元獨特性。除此之外,人還有許多能力並不是在25歲就達到顛峰,例如同理心、語言使用、情境感知、恆毅力等等都會隨著年齡不斷成長,而這些是不論做什麼事情都非常有助益的能力。

我們每個人至少有兩種智力,一種是不受過往經驗所限的「流質智力」,用於推理和解決新問題、辨識抽象模式,這種在人生早年就會達到高峰;而另一種稱為「晶體智力」,是關乎如何運用技能、知識、和經驗,這是會一輩子不斷成長的。

經驗會增加智力、改變個性,前提是因為「學到了先前不知道的東西」。如果因為求快,堅持要把什麼新事物都用現在的已知硬套進去,那就成為一直想依循舊方法而學不了新把戲的老狗;如果保持開放性,經驗將會改變我們,並讓我們的晶體智力持續增長。

「當好奇心主宰著我,我會有絕佳的表現。」

「比起目標、競爭、和獲勝,我更受好奇心、探險和發現所驅使。」

在書中的某段案例,讀作者這兩段自述深有同感。

現在開始學作父母,讀完這本書之後,我就像找到了絕佳的理論與實務支持,讓我更有信心保護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好奇心,不要基於周遭的比較而把孩子送上那條單向的菁英輸送帶。

你也茫然於一把年紀,卻看似一事無成嗎?

每個人綻放的時間都不同。在這個什麼都求快的年代,願你我都能多點耐心認識自己,把過往的經歷匯聚成流,開出獨特的花。

分享這篇文章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