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年多來的防堵,讓我們能夠活在宛如溫室般的環境裡面,全世界的疫情似乎與我們無關。台灣已經比各國預期晚了很多才進入社區感染階段,但在足夠量的疫苗到來之前,有賴大家齊心協力繼續守著。我在美國出差的一個多月裡,看到即使有打疫苗的人出門仍然是口罩戴緊緊,因為疫苗只是確保自己即使感染了也幾乎不會產生重症,不用住院,但仍有可能帶著病毒散播給別人。
在做風險評估時,我們不是假設事情不會發生,反倒是當成一定會發生。「如果最糟的情況發生了,那會是什麼樣子?我們能夠預先做好哪些準備?」對我來說,在個人層面能做的就是打疫苗,這也是為何我在三月底出國前就試著詢問能否打AZ疫苗,而到美國後一聽到要放寬疫苗資格,就不管打哪家的,能排到就趕快去打。
到了美國出差時,親眼見到隨著疫苗接種率提高,疫情獲得控制,各行各業恢復正常運作的景象;對比台灣當時滿天謠言與口水,連第一線人員的接種意願都不高,我便一直擔心台灣會不會直到國際都要開放了,才赫然發現台灣因為疫苗接種率低反而被排除在外。說來諷刺,如果沒有進入社區感染階段,台灣人對於疫苗接種的意願只怕會一直保持很低。
說到這裡,我發現網路上有一種奇怪的風向,就是「mRNA疫苗打起來不會不舒服」,不管哪種疫苗,產生的反應完全是要看人,我在美國的親戚打完輝瑞疫苗躺了三天,他同事躺了一週;而我被安排施打的莫德那疫苗,在美國醫院工作的同學跟我說通常第二劑的不適感比較明顯,他們醫院的人打了大概都會很不舒服一兩天左右,也有人打完全身發冷一整週的。我打完遵照醫囑每四小時吃一顆綜合感冒藥,隔天仍發燒了大半天,算是狀況好的。但說到底,再怎麼比,都遠遠比得肺炎來得輕鬆愉快不是嗎?
如果你先前對疫苗採取觀望,現在因為疫情傳播開來了轉念想打疫苗的話,請務必記得此刻的心情。未來疫苗供應充足的那一天,即使疫情已經獲得控制,還是要把握機會去打。全民疫苗接種率將是我們與疫情健康共處的關鍵。不說「防疫的最後一哩路」,因為也許未來隔一段時間還需要補一劑疫苗才能維持效力,而這更需要你我一起配合。
(本文最早發表於0521電子報)